【《范进中举》课堂教学实录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理解《范进中举》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,把握小说主题。
2. 分析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,体会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。
3.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能力,提升文学鉴赏水平。
二、教学过程实录
(一)导入新课
教师:同学们,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中的一篇经典篇章——《范进中举》。这篇文章以幽默讽刺的手法,刻画了封建社会中读书人对功名的痴迷和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。大家有没有读过这篇课文?或者听说过“范进中举”的故事?
学生:有,我记得范进是一个穷书生,后来中了举人,高兴得疯了。
教师:很好,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小说,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,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。
(二)整体感知
教师: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,找出故事的主要情节,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。
学生:范进多年苦读,终于考中举人,喜极而疯,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恢复理智。
教师:非常好。那么,我们可以将故事分为几个部分:准备考试、中举前的窘境、中举后的疯狂、众人态度的变化。
(三)人物分析
教师: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主要人物——范进。请大家结合文中描写,说说他的性格特点。
学生:范进是个穷书生,生活贫困,但一直坚持读书,说明他很有毅力;中举后因为太激动而发疯,说明他对功名极度渴望。
教师:非常准确。那我们再来看看胡屠户这个人物。他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?
学生:中举前他看不起范进,骂他是个“烂忠厚没用的人”;中举后却称他为“贤婿老爷”,态度大变。
教师:这正是小说中讽刺手法的体现。胡屠户的态度转变,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盲目崇拜,也揭露了人情冷暖、趋炎附势的现象。
(四)语言品味
教师: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,是典型的文言白话夹杂。请大家找一段自己喜欢的语句,谈谈你的理解。
学生:比如“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破了,想起自己以前曾给他做过,便把这破衣裳脱下来,叫他换上。”这句话表面上是关心,实则是在炫耀自己的地位。
教师:说得很好!这种细节描写不仅生动,还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。我们要注意这些细节背后所传达的深层含义。
(五)主题探讨
教师: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,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思想?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?
学生:作者通过范进中举的荒唐结局,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,也批评了当时社会的虚伪风气。
教师:非常到位。《范进中举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描写,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。它提醒我们,不能一味追求功名利禄,而忽视了做人的本分。
(六)课堂小结
教师:今天我们学习了《范进中举》,通过分析人物、语言和主题,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,能够多关注古典文学作品,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。
三、课后作业
1.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,谈谈你对“范进中举”现象的看法。
2. 比较《范进中举》与《孔乙己》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的异同。
四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、合作探究和深入思考,使学生对《范进中举》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。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,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表观点,今后应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控与学生的参与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