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走一步再走一步》优秀教案..】一、教材分析
《走一步再走一步》是美国作家莫顿·亨特所写的一篇记叙文,文章通过一次爬山经历,讲述了作者如何在父亲的鼓励下,一步步克服恐惧,最终成功脱险的故事。文章语言朴实,情感真挚,寓意深刻,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,也传递了面对困难时应保持冷静、逐步解决的道理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:
- 理解文章内容,掌握生字词和关键语句的含义。
-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。
2.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深入理解课文内涵。
-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、归纳主题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领悟“无论多么艰难的事情,只要一步一步来,就能战胜”的人生哲理。
-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、积极应对挑战的品质。
三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理解文中“走一步,再走一步”的象征意义,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,感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道理。
四、教学准备
1.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图片、录音材料等。
2.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。
五、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:初读感知,整体把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通过提问“你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害怕却最终克服的经历?”引发学生思考。
- 展示课文题目《走一步再走一步》,引导学生猜测文章内容。
2. 初读课文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。
- 教师讲解生字词,如“啜泣”、“嶙峋”等。
3. 整体感知(10分钟)
- 提问:“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”
- 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结构:遇险—挣扎—父亲引导—脱险—感悟。
4. 小结(5分钟)
- 总结文章主要内容,强调“走一步,再走一步”的启示。
第二课时:精读品析,深入理解
1. 复习导入(5分钟)
- 回顾上节课内容,回顾“走一步,再走一步”的含义。
2. 精读课文(20分钟)
- 分段阅读,重点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。
-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“我”恐惧、紧张、犹豫的句子,并进行朗读。
- 讨论:为什么“我”一开始无法动弹?父亲的话有什么作用?
3. 合作探究(15分钟)
- 分组讨论:生活中有哪些情况可以运用“走一步,再走一步”的方法?
- 每组派代表发言,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,展示现实生活中的“走一步,再走一步”例子。
-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,谈谈对本文的理解。
第三课时:总结升华,内化情感
1. 回顾总结(10分钟)
-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,归纳文章主旨。
- 强调“面对困难时,不要被整体吓倒,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”。
2. 写作练习(15分钟)
- 布置小作文:以“我学会了‘走一步,再走一步’”为题,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。
-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,表达真实感受。
3. 课堂小结(5分钟)
-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,强调学习的重要性。
-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敢面对挑战,坚持到底。
六、板书设计
```
走一步再走一步
——莫顿·亨特
遇险 → 挣扎 → 父亲引导 → 脱险 → 感悟
心理变化:恐惧 → 紧张 → 坚持 → 成功
主题:面对困难,要一步步来,坚持不懈。
```
七、作业布置
1. 完成写作练习《我学会了“走一步,再走一步”》。
2. 阅读莫顿·亨特的其他作品,了解其写作风格。
八、教学反思
本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,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,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之间的联系,提升课堂的实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