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总结
《守株待兔》是一则寓言故事,出自《韩非子》,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后,不再耕作,等待再次捡到兔子的故事。通过这个故事,学生能够理解“不劳而获”和“坐享其成”的危害,明白努力的重要性。
以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总结:
教学目标 | 具体内容 |
知识与技能 | 1. 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; 2.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; 3. 能复述故事内容。 |
过程与方法 | 1. 通过朗读、讨论等方式理解故事内容; 2. 结合生活实际,体会寓言的启示。 |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| 1. 培养勤于思考、踏实做事的态度; 2. 意识到不劳而获的危险性。 |
二、教学重难点总结
教学重点 | 教学难点 |
1. 理解故事内容及寓意; 2.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写。 | 1.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,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; 2. 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“不劳而获”的危害。 |
三、教学过程简要总结
1. 导入新课:通过提问“你有没有遇到过运气特别好的事情?”引出课题。
2. 初读课文: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生字词,教师正音。
3. 精读课文:分段讲解,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情节的意义。
4. 讨论交流:组织小组讨论,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。
5. 拓展延伸:结合生活实例,谈一谈“守株待兔”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。
6. 总结提升:回顾课文内容,强调寓言的道理。
四、板书设计(简要)
```
守株待兔
/ \
农夫兔子
遇到意外不劳而获
放弃耕种危险后果
寓意:努力才有收获
```
五、作业布置
1.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;
2. 写一篇小作文,题目为《我从守株待兔中学到了什么》;
3. 和家长一起讨论,生活中哪些行为类似于“守株待兔”。
六、教学反思(简要)
本节课通过朗读、讨论和互动,帮助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含义,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发言,表达自己的看法。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方面还需加强,今后可多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,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道理。
总结:
《守株待兔》不仅是一则有趣的故事,更是一个深刻的道理。通过本课的学习,学生不仅能掌握语文知识,还能在思想上有所启发,学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。
以上就是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案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