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春江花月夜的原文译文注释】《春江花月夜》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,被誉为“千古第一诗”,以其意境深远、语言优美著称。本文将对该诗的原文、译文及注释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之作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春江花月夜》以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五个意象为核心,描绘了春夜江边的美丽景色,同时抒发了对人生、宇宙和时间的哲思。全诗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语言凝练,富有音乐性,展现了盛唐诗歌的艺术巅峰。
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,还蕴含着对人生短暂、世事无常的感慨,以及对亲人团聚的渴望。这种由景入情、由情入理的艺术手法,使该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。
二、原文、译文与注释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 注释 |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 |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大,与大海相连,海上的明月随着潮水一同升起。 | “春江”指春天的江河;“潮水”指海水涨落;“海平”形容江水与海面齐平;“明月共潮生”写明月随潮水一起涌现,表现自然的和谐之美。 |
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! | 波光粼粼,随波浪远行千万里,哪里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! | “滟滟”形容水波荡漾;“随波”表示波光随水流动;“无月明”强调月光洒满江面,景象壮丽。 |
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 | 江水蜿蜒曲折地环绕着花草繁茂的原野,月光照在花林上,仿佛细雪般晶莹。 | “宛转”形容江水弯曲流动;“芳甸”指花草丛生的田野;“霰”是小冰粒,比喻月光如雪般洁白。 |
空里流霜不觉知,汀洲白露湿罗衣。 | 天空中飘落的霜,不知不觉间,水边的沙洲被白露打湿了衣衫。 | “流霜”指月光如霜般洒落;“汀洲”是水边的小洲;“湿罗衣”描写人在月下被露水沾湿,增添一种清冷之感。 |
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 | 一片白云缓缓飘走,青枫浦边的人却难以承受忧愁。 | “悠悠”形容白云缓慢飘动;“青枫浦”指长满青枫的水边;“不胜愁”表达离别之苦。 |
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 | 哪一家的游子今夜在小船上?哪一处的思妇在明月楼中思念? | 表现游子与思妇的离别之情,引发对人生际遇的思考。 |
可怜楼上月徘徊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 | 可怜那楼上的月亮缓缓移动,应该照在离人的梳妆台上。 | “可怜”表示惋惜;“徘徊”形容月光移动;“离人”指离别之人;“妆镜台”暗示思妇独守空房。 |
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 | 玉门帘中的月光无法卷走,捣衣石上的月光也拂不掉。 | “玉户”指富贵人家的门户;“帘中”指窗前;“捣衣砧”是妇女洗衣用的石板,象征生活与思念。 |
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 | 此时彼此遥望却无法交谈,只愿跟随月光流向你身边。 | 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,希望月光传递情感。 |
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 | 鸿雁飞得再远也飞不出月光的范围,鱼龙潜游也激起水面的涟漪。 | “鸿雁”象征书信;“鱼龙”象征水中生物,暗喻信息难传。 |
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 | 昨夜梦见溪边落花,可惜春天已过一半,还未回家。 | “闲潭”指宁静的水潭;“梦落花”暗示梦境与现实交织;“不还家”表达思乡之情。 |
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 | 江水载着春天渐渐远去,江边的落月又向西倾斜。 | 描绘时间流逝,春日将尽,月影西沉,充满哀愁。 |
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 | 斜挂的月亮沉入海雾之中,从碣石到潇湘,路途遥远无尽。 | “碣石”指北方的山;“潇湘”指湖南一带,象征远方;“无限路”表达人生的漫长与孤独。 |
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 |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乘着月光归来,落下的月光摇动着江边的树。 | 结尾点题,表达对归人的期盼与深情。 |
三、结语
《春江花月夜》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,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作品。它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,表达了对人生、爱情与自然的深刻思考。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艺术成就来看,这首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。
以上就是【春江花月夜的原文译文注释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