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琴俱亡的出处和释义】“人琴俱亡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对亲人或挚友的深切怀念与悲痛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,出自古代典籍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一、
“人琴俱亡”最早见于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篇,讲述的是王子猷(王徽之)得知弟弟王献之去世后,悲痛欲绝,亲自前往灵堂,弹琴悼念,最后因悲痛过度而去世的故事。成语“人琴俱亡”即源于此,意指人与琴一同消失,象征着对故人的深切哀思和无法挽回的遗憾。
这一成语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,也体现了古人重视情感、注重精神寄托的文化传统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人琴俱亡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 |
原文出处 | “王子猷、子敬俱病笃,而子敬先亡。子猷问左右:‘何以都不闻消息?此已丧矣!’语未竟,悲不自胜。遂径入灵堂,……因恸绝良久。月余亦卒。” |
故事背景 | 王子猷与弟弟王献之皆病重,王献之先亡。王子猷得知后悲痛欲绝,亲自前往吊唁,并弹琴致哀,最终因悲伤过度而死。 |
成语释义 | 指人与琴一同消逝,比喻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哀痛。 |
文化意义 | 表达了古人对亲情、友情的珍视,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情感共鸣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,或对失去重要人物的悲痛心情。 |
近义词 | 伤心欲绝、痛失所爱、悲痛万分 |
反义词 | 喜出望外、欢天喜地、心花怒放 |
三、结语
“人琴俱亡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。它承载着人们对生命、亲情和记忆的深刻思考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生活节奏加快,但这种对情感的珍视和对逝者的缅怀,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。
以上就是【人琴俱亡的出处和释义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