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张中丞传后叙的注释译文】一、
《张中丞传后叙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散文,属于“后叙”类文章。文章通过追述张巡、许远等忠臣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事迹,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赞美与对历史真相的澄清。文中不仅有对人物事迹的叙述,还有作者对当时社会舆论和历史记载的反思。
本文以“注释译文”的形式呈现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,并深入体会其思想内涵。文章语言简练,情感真挚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。
二、注释与译文对照表
| 原文 | 注释 | 译文 |
|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,愈白。 | “愈”为韩愈自称,“白”意为“陈述”。 | 元和二年的四月十三日,我韩愈谨此陈述。 |
| 愈尝闻: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。 | “尝闻”即“曾听说”,“卒然”指突然。“无故加之”意为无端受到指责或侮辱。 | 我曾听说,天下有大勇之人,即使突然遭遇变故也不会惊慌,无端受到责难也不会愤怒。 |
| 是故,当其怒也,奋臂而起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 | “奋臂”指奋起反抗,“虽千万人,吾往矣”出自《孟子》,表示勇往直前。 | 因此,当他愤怒时,会奋臂而起,即使面对千万人,我也将勇往直前。 |
| 然则,今之所谓忠臣义士者,果能若是乎? | “然则”为承接词,“果能若是乎”意为“真的能做到这样吗?” | 那么,现在所谓的忠臣义士,真的能做到这样吗? |
| 或曰:“彼,非忠臣也。” | “或曰”意为“有人说”。 | 有人说:“他并不是忠臣。” |
| 吾知其不肖,然吾之言,不可诬也。 | “不肖”指不贤德,“不可诬也”意为不能被冤枉。 | 我知道他并不贤德,但我的话不能被歪曲。 |
| 夫忠臣义士,岂可轻议哉! | “岂可轻议”意为“怎能轻易议论”。 | 忠臣义士,怎么能轻易地被议论呢! |
| 今观其所为,岂非古之忠臣义士耶? | “观其所为”意为“看他所做的事”。 | 如今看他所做的事,难道不是古代的忠臣义士吗? |
| 吾欲以一人之死,易天下之生,其可得乎? | 表达作者对牺牲与救国的思考。 | 我想用一个人的死亡,换取天下的生存,这可能吗? |
三、文章核心思想
《张中丞传后叙》不仅是对张巡、许远事迹的记述,更是韩愈对忠义精神的弘扬。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分析,指出真正的忠臣义士并非一味死守,而是有智慧、有担当、有牺牲精神的人。文章还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忠臣的误解与偏见,强调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历史人物。
四、结语
《张中丞传后叙》是一篇充满激情与理性的历史散文,既展现了韩愈深厚的文学功底,也体现了他对忠义精神的深刻理解。通过注释与译文的形式,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核与语言风格,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以上就是【张中丞传后叙的注释译文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