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商鞅立木建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】在战国时期,秦国的变法者商鞅为了树立威信、推行新法,采取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举措——“立木建信”。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商鞅的政治智慧,也体现了他以诚信为本的治国理念。以下为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中关于“商鞅立木建信”的原文与翻译,并结合内容进行简要总结。
一、原文(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节选)
> 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,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:“能徙者予五十金。”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于是民信之。
二、翻译
法令已经制定好,但还没有公布,担心百姓不相信,于是他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,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。百姓感到奇怪,没有人敢去搬。商鞅又说:“能搬的人赏五十金。”有一个人搬了过去,商鞅立刻给了他五十金,以此表明自己不会欺骗百姓。从此以后,百姓开始相信他了。
三、
| 项目 | 内容 |
| 事件背景 | 商鞅变法初期,为建立民众对新法的信任,采取“立木建信”行动。 |
| 具体做法 | 在国都南门立木,承诺搬至北门者赏金,先设十金,后加至五十金。 |
| 结果 | 有人完成任务,商鞅如约赏金,赢得百姓信任。 |
| 意义 | 表明商鞅以诚信为本,注重言行一致,为后续变法打下基础。 |
| 历史评价 | 被视为古代“以信立国”的典范,体现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。 |
四、延伸思考
“商鞅立木建信”不仅是古代政治策略的体现,更是一种现代管理学中的“信任建设”案例。在今天,无论是企业治理还是政府施政,诚信始终是获得公众支持的重要前提。商鞅的做法虽然简单,却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:只有让民众看到承诺的兑现,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信赖和支持。
结语
“商鞅立木建信”虽为古事,但其背后蕴含的道理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。在当今社会,如何建立并维护信任,依然是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。
以上就是【商鞅立木建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