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17初级统计师《统计基础》之统计总体】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,理解“统计总体”这一基本概念是掌握后续内容的基础。对于准备参加2017年初级统计师考试的考生来说,明确统计总体的定义、特征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,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什么是统计总体?
统计总体是指在某一统计研究中,所要研究的全部个体或对象的集合。换句话说,它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、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或特征的所有单位的总和。例如,在调查某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时,该地区的所有居民就构成了一个统计总体。
需要注意的是,统计总体可以是人、物、事件,甚至是某些数据本身。它不是静态的,而是随着研究目标的变化而变化。
二、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
1. 同质性
统计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或特征,这是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。如果个体之间差异过大,就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总体。
2. 变异性
虽然总体内部具有同质性,但个体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。这种差异是统计分析的重要依据,也是进行抽样调查和推断的基础。
3. 数量性
总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,其规模可以用数量来衡量。无论是人数、产品数量还是时间长度,都可以作为统计总体的计量单位。
4. 有限性与无限性
根据总体中个体的数量是否有限,统计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。例如,一个工厂的工人数量是有限的,属于有限总体;而某一时间段内所有可能发生的天气现象则属于无限总体。
三、统计总体与样本的关系
在实际统计工作中,由于总体规模往往较大,直接对总体进行全面调查(即普查)既不现实也不经济。因此,通常会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组成样本,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总体的特征。这就是统计推断的基本思路。
需要注意的是,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,才能保证推断结果的准确性。这就要求在抽样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方法,如随机抽样、分层抽样等。
四、统计总体的应用实例
以某市开展的“居民消费结构调查”为例,该市所有常住居民即为统计总体。调查人员通过随机抽取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,收集他们的消费数据,进而分析整个城市的消费趋势和结构特点。
在这个过程中,统计总体不仅是研究的对象,也是制定调查方案和选择样本的基础。只有准确界定总体范围,才能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。
五、总结
统计总体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,它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。对于初级统计师而言,理解并掌握统计总体的定义、特征及其应用,不仅有助于通过考试,更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统计方法,提高数据分析能力。
因此,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,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,深入理解统计总体的相关知识,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