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例中学生厌学心理咨询案例报告】一、个案基本情况
来访者小林(化名),男,15岁,某中学初三学生。独生子,父母均为企业职员,家庭经济状况良好。从小由祖父母带大,父母工作较忙,平时与父母沟通较少,主要由祖父母照顾日常生活。小林在班级中成绩中等偏下,性格内向,不善与人交流,在学校中人际关系较为简单,朋友不多。
据家长反映,小林近期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,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作业完成质量差,甚至有逃课行为。家长多次劝说无果,遂寻求心理咨询服务。
二、问题表现与主诉
小林自述:“我觉得学习没什么意思,每天都很累,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学这些东西。”他提到自己对考试感到焦虑,害怕失败,担心考不上理想的高中,但又无法集中精力去复习。同时,他表示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,经常请假或迟到,甚至有“不想上学”的想法。
在访谈中,小林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否定倾向,认为自己“不够聪明”,“别人比我厉害”,对未来缺乏信心。此外,他提到最近常感到情绪低落,睡眠质量差,食欲也不如以前。
三、心理评估与初步分析
通过使用《青少年抑郁量表》(SDS)和《焦虑自评量表》(SAS)进行初步测评,结果显示小林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均高于正常范围,提示其可能存在轻度抑郁和焦虑情绪。结合访谈内容,分析如下:
1. 学业压力过大:初三阶段是升学关键期,学业负担加重,加上小林自身基础薄弱,导致他产生挫败感。
2. 家庭支持不足:父母长期忙碌,缺乏有效沟通与情感陪伴,使小林在遇到困难时缺乏倾诉对象。
3. 人际关系紧张:由于性格内向,小林在学校中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,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孤独感。
4. 自我认知偏差:小林对自己评价较低,容易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,形成恶性循环。
四、咨询目标
1. 帮助小林调整对学习的认知,增强学习动机;
2. 改善情绪状态,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;
3. 提升自我认同感,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;
4. 促进亲子沟通,改善家庭关系。
五、干预过程
本次咨询采用认知行为疗法(CBT)为主,结合情绪管理训练与家庭治疗。
1. 第一阶段(建立信任关系)
通过倾听与共情,帮助小林表达内心感受,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。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,并非“软弱”或“无能”。
2. 第二阶段(认知调整)
帮助小林识别并挑战其不合理信念,如“我永远都学不好”、“别人比我聪明”。通过认知重构,引导他看到自身的潜力与进步空间。
3. 第三阶段(行为激活)
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,鼓励小林逐步参与课堂活动,提升学习成就感。同时建议家长适当调整教育方式,给予更多鼓励而非批评。
4. 第四阶段(家庭沟通)
邀请家长参与咨询,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,减少指责,增加理解与支持。
六、咨询效果
经过8次心理咨询后,小林的情绪状态明显改善,焦虑与抑郁情绪有所减轻,学习态度也逐渐转变。他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,愿意参与课堂讨论,并表示愿意尝试制定学习计划。家长反馈称,孩子在家中的情绪更稳定,沟通也更加顺畅。
七、总结与反思
本案例反映出中学生厌学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多重因素,包括学业压力、家庭环境、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等。心理咨询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,帮助个体重新认识自我,调整情绪,提升适应力。
未来工作中,应更加注重早期干预,加强家校合作,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为健康、支持性的成长环境。
注:本文为原创内容,旨在提供心理咨询案例参考,所有信息已做匿名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