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技术操作规范】一、概述
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(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, PCNL)是一种用于治疗复杂肾结石的微创手术方法,适用于较大体积或位置特殊的肾结石患者。该技术通过建立经皮肾通道,利用内窥镜进行结石的定位、粉碎及取出,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、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。
本操作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,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,降低并发症发生率,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。
二、适应症与禁忌症
1. 适应症:
- 肾盏或肾盂内直径大于2cm的结石;
- 复杂性肾结石,如鹿角形结石;
- 体外冲击波碎石(ESWL)失败或不适用的病例;
- 合并有肾积水、感染或肾功能受损的患者;
- 输尿管上段结石伴严重梗阻者。
2. 禁忌症:
- 凝血功能障碍未纠正;
- 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麻醉;
- 未控制的泌尿系统感染;
- 妊娠期患者(尤其在妊娠中期以后);
- 全身情况极差,无法耐受手术。
三、术前准备
1. 患者评估:
- 完善泌尿系超声、腹部CT平扫或静脉肾盂造影(IVP)等影像学检查,明确结石大小、位置及肾脏结构;
- 行血常规、凝血功能、肝肾功能、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;
- 必要时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,以指导抗生素使用。
2. 术前准备:
- 术前1天清洁灌肠,避免肠道内容物影响手术视野;
- 术前禁食禁水6小时;
-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,通常选择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或氟喹诺酮类,术前30分钟静脉给药;
- 确保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四、手术操作流程
1. 麻醉与体位:
- 一般采用全身麻醉,必要时可联合硬膜外麻醉;
-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,根据结石位置调整体位,确保穿刺路径清晰。
2. 穿刺与建立通道:
- 在B超或X线引导下,选择合适的穿刺点,通常位于第11或12肋间;
- 使用穿刺针穿入肾集合系统,确认进入肾盂后置入导丝;
- 逐步扩张通道至合适口径(一般为F24-F30),置入肾镜。
3. 碎石与取石:
- 通过肾镜观察肾内结构,确定结石位置;
- 使用激光、超声或气压弹道碎石设备将结石粉碎;
- 粉碎后的结石颗粒通过吸引装置或输尿管导管取出;
- 对于大块结石,可分次取出,避免堵塞通道。
4. 术后处理:
- 术中放置双J管及肾造瘘管,便于术后引流;
-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,观察尿液颜色及量;
- 术后24小时内给予止痛、抗炎药物;
- 术后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或KUB平片,评估结石清除情况。
五、术后护理与随访
1. 术后护理:
- 保持尿管通畅,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;
-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,促进恢复;
- 适当饮水,增加尿量,预防感染及再发结石。
2. 随访:
- 术后1周、1个月、3个月复查泌尿系B超或KUB;
- 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及生活方式;
- 对于复发性结石患者,建议进行代谢评估及长期管理。
六、并发症及其处理
1. 常见并发症:
- 出血:术中或术后出血,严重者需输血或再次手术;
- 感染:多因术前未控制感染或术后引流不畅引起,需加强抗感染治疗;
- 肾损伤:穿刺不当可能损伤肾实质,需及时处理;
- 双J管移位或堵塞:需定期复查并及时处理。
2. 处理原则:
- 早期发现、及时干预;
- 加强围术期管理;
- 严格无菌操作,减少感染风险。
七、结语
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作为现代泌尿外科的重要技术之一,其规范化操作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、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。临床医生应不断学习新技术,掌握操作要点,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,为患者提供更安全、有效的诊疗服务。